阜阳小麦产量三年来年年创新高

发布:2008-8-7 16:21:17  来源:阜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浏览次  编辑:晓宇
    从2005年秋种开始,阜阳市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大力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使小麦产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保障粮食区域性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突出贡献。

    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阜阳市自2005年秋种开始,在全市大力开展了小麦高产攻关活动。

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农委积极组织,认真谋划,狠抓落实,取得了突出成效,全市小麦单产、面积、总产、优质率四项指标连续三年刷新历史记录,其中单产和总产分别迈上400公斤和300万吨两个新台阶,以市为单位整建制进入全国高产行列。小麦产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保障粮食区域性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突出贡献。2006、2007连续两年,阜阳市被省政府授予小麦高产攻关先进市称号。

    从单产看:2006年-2008年全市小麦平均单产分别达357.8公斤、395公斤、410公斤,比基期(2003年-2005年均值306.5公斤)分别增加51.3公斤、88.5公斤、103.5公斤,增幅分别为16.7%、28.9%、33.8%,小麦生产保持了2004年以来连续五年丰收,打破了历史上两年增产、一年减产甚至一年增产、一年减产的周期性“怪圈”。

    从面积看:三年全市小麦播种面积分别为690.1万亩、721.4万亩、734.2万亩,比基期650万亩分别增加40.1万亩、71.4万亩、84.2万亩,增幅分别为6.2%、11%、13%,保持小麦生产的稳定发展态势。

    从总产看:三年小麦总产分别为246.8万吨、285万吨和301.1万吨,比基期分别增加47.8万吨、86万吨、102.1万吨,增幅分别为24.0%、43.2%、51.3%,三年累计增产小麦235.9万吨,增收33亿元。其中2008年和基期相比,人均增产120.1公斤,仅此一项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82.5元。

    从品质看:三年小麦优质率分别为65%、72.1%、74%,分别比基期提高18%、25.1%、27%。从今年全市小麦收购情况看,至6月30日国有粮库已累计入库保护价小麦102万吨,同比增加了36%,居全省之冠,其中二等以上小麦占83%,硬粒小麦超过40%,是有史以来小麦质量最好水平。

    推进小麦高产攻关再上新台阶

      阜阳是农业大市,小麦是我市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700万亩左右,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主攻小麦战略不动摇,全力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小麦单产连续三年刷新历史记录,小麦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围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我市主要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领导,坚持主攻小麦战略不动摇。小麦是我市的战略性作物,小麦面积占秋种面积的90%以上,素有“一季小麦吃全年”的说法。为此,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主攻小麦生产的战略措施,并把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作为重要抓手,重点采取三项措施,推动小麦产业的战略升级。首先,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市、县、乡成立三级领导组织,层层分解任务确定责任人,确保工作有人抓,措施有人落实。其次,建立领导联系点制度。市县两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直接建立小麦高产攻关联系点30个,以推动全市高产攻关活动的开展。第三,建立政府激励机制。市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小麦高产攻关竞赛活动。目前,已经对太和、颍泉两个核心示范区建设先进县区各奖励了10万元,近期还将进行全市小麦高产攻关总结表彰。

    二、落实政策,充分调动三方面积极性。近两年,在落实各种支农惠农政策方面,我们尽可能向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倾斜。良种补贴资金优先用于小麦攻关项目区,农机补贴资金优先用于购置小麦联合作业机械,高产攻关补贴资金尽可能用于小麦良种良法配套等。全市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全部享受良种补贴政策,全市小麦联合收割机总量已达8000多台,全市对核心示范片实行了统一技术配套。通过政策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抓高产攻关的积极性,调动了相关部门指导高产攻关的积极性,调动了广大农民实施高产攻关的积极性。

    三、突出重点,认真落实四项关键技术。根据省农委安排,在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中,我市重点狠抓了四项关键技术的落实,实现了小麦生产技术的新突破。主要表现在:小麦品种结构有了较大调整,生产用种实现了更新换代。豫麦70、新麦18等一批优质新品种大面积应用,全市建立了20万亩小麦良繁基地,小麦良补项目用种基本实现了自繁自供,生产用种的纯度有了根本改观。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播种时期趋于集中,播种质量明显好转。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广泛应用,全市小麦施用配方肥和复合肥比例达到80%,拔节肥比例达到90%,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基本普及。小麦生产的技术含量有了明显提高。

    四、培育典型,充分发挥高产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实施了核心示范区“百、千、万”工程,即市县两级抓万亩以上核心示范区,乡镇抓千亩以上核心示范片,村抓百亩以上核心示范点,着力培育一批高产示范典型。2007年秋种,我市共建设核心示范片462个,其中万亩以上的38个。135万亩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485.8公斤,比全市平均单产提高18.5%;30个领导联系点平均单产528.1公斤,比非示范区提高了117.1公斤。各县市区都出现了一批单产550公斤以上高产典型,界首靳寨、临泉白庙等9个核心示范区单产超过550公斤,其中太和县张槐村徐如效3.9亩新麦18经省专家实测亩产达631.9公斤。

    五、创新方式,切实强化基础服务。一是加强小麦“三情”监测服务。我市在8个县市区设立23个小麦苗情监测点、25个病虫情监测点和多个墒情监测点,及时发布监测信息和田管对策建议。二是强化技术负责制。市政府抽调20余名专家组成技术指导组,分包到县,县、乡两级动员900多名农技人员,分包到片,每个示范片至少确定一名技术负责人,每个示范村至少确定一名农民技术员。三是发展社会化服务。围绕攻关活动,市政府聘请胡承霖教授举办了全市小麦栽培技术培训班,并与市人事局联合举办了小麦春季田管技术高研班。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00多场次,发放明白纸80多万份。各县市区扶持农机、植保等专业服务组织和服务大户200多个,建立种子统供、肥料统配、病虫统防等服务站点360个,初步形成了社会化服务网络。

    六、延长链条,努力推动产业升级。重点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攻关活动与优势农产品规模基地建设相结合;二是把攻关活动与农业标准化建设相结合;三是把攻关活动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市政府每年拿出300万元-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龙头企业直接建立生产基地,发展订单生产,全市共与粮食企业和面粉加工企业签订订单小麦200多万亩,促进了我市小麦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升级的逐步转变。

    今后,我们将继续把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作为推动小麦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突出抓好小麦高产攻关竞赛活动,进一步调整小麦品种结构,强化产销衔接,把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推向深入,促进我市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阜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刘绍太)

    粮食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近年来,阜阳市夏粮和小麦生产连续5年获得大丰收,连续3年刷新历史。为了更好地促进粮食生产,从2005年开始,阜阳市坚持把培育粮食加工型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来抓,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龙头企业茁壮成长。全市拥有粮食加工企业171家,规模以上企业19家,年加工能力160万吨左右,占粮食生产总量的50%。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24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家,超5000万元的5家。太和六本食品的速冻食品项目、小麦胚芽加工项目、阜阳快乐面粉的谷朊粉项目、安徽顶大的膨化食品项目、安徽家和兴的饼干生产线项目等一批深加工项目相继投产运营,大大提升了粮食深加工层次,延长了粮食产业链条。

    产业集群日益显现。全市规划建设粮食产业园区或粮食物流中心9个,规划用地2099亩,总投资5.06亿元。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太和为中心的面粉加工带、以颍上为中心的稻米加工带和以阜城为中心的方便食品加工带,日加工能力为小麦1800吨,稻米400吨,方便食品500万包。

    基地订单蓬勃发展。近年来,围绕粮食深加工,全市始终坚持优先发展食用专用粉、营养强化面粉、预配粉,重点开发绿色面粉、有机面粉。以太和六本食品、三泰面粉、美好面粉等龙头企业为骨干,率先在全省建立了80万亩的绿色小麦原料生产基地和小麦制粉加工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程度大大提高。2007年,全市共签订小麦订单287万亩,订单覆盖率达40.2%,订单收购量52.3万吨,订单优质率达83%,履约率约100%。

    品牌影响力迅速提升。近年来,全市大力实施品牌经营战略,着力扶持龙头企业争创名牌,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提高知名度,扩大占有率,催生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 “巴巴脆”牌休闲食品荣获中国著名商标、 “中国市场放心消费产品”称号, “家家有”牌方便面被评为安徽名牌农产品、安徽省著名商标,另有三家企业的产品获省 “放心粮油”称号,十个品牌获阜阳名牌农产品称号。

    普及关键技术 创新服务方式

    大力推广小麦综合增产配套技术是实现高产攻关目标的关键,自2005年秋种以来,阜阳市广大农技人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抓住关键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创新为农服务方式,积极投入小麦高产攻关活动。

    关键技术推广成效显著。一是良种应用普及。三年来以小麦良种补贴项目为依托,调整了品种布局结构,加强了良繁体系建设,优质高产小麦良种快速普及。目前良种应用率达到95%以上,半冬性小麦品种比例由30%上升到56%,冬春性品种比例趋于合理,北部强筋、中部中强筋、南部中筋小麦品种布局已基本形成,自繁小麦良种已基本能满足内需,彻底改变了全部依靠外调种子的局面。二是播种技术提高。以种子处理、机耕机播、控量为主要内容的播种技术普及较好较快,药剂拌种与种子包衣得到广大农民认可,实施率由三年前的30%提高到目前的80%,机耕率100%,机播率95%,播量由15公斤降到10公斤左右,基本做到适期、适墒播种,在扩行(行距由五寸改为六寸)、镇压等措施的辅助下确保了一播全苗,达到最佳起点苗数,降低了苗期病虫危害,形成壮苗越冬,奠定了高产的基础。三是施肥配方科学。三年来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抓手,合计化验土样6万份,研制开发配方100多个,发放施肥建议卡200多万份,推广配方肥25万吨,实施面积超过450万亩,提高了肥料使用效率,减少了浪费与污染。并合理配置基追比例,基本普及了底肥深施和以追施拔节肥为主的氮肥后移技术,追施拔节肥的比例由三年前的20%提高到80%。四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根据各植保站对病虫草害发生情况的预测预报,及时开展综合防治,化学除草和“一喷三防”技术基本普及,三年来全市开展麦田化学除草面积累计超过1200万亩次,小麦病虫害防治面积4000万亩次,挽回小麦损失5亿公斤以上。

    服务方式创新深受农民欢迎。一是深入村镇开展宣传与培训。在小麦种植和生长的各个关键环节,广大农技人员不怕苦不怕累,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技术宣传、培训和指导力度,逐镇逐村宣传惠农政策,集中开展技术培训,广泛发放技术资料,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民应用。并明确划定技术负责区域,实施科技入户工程,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科技人员驻村帮扶,做到了技术力量扎根在村、技术培训到人、指导到田,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促进了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加强小麦“三情监测”服务。我市农技推广系统在8个县市区设立了23个小麦苗情监测点、25个病虫情监测点和6个不同土壤类型墒情监测点,每年在小麦生育期间进行多次“三情”会商,根据会商结果及时发布监测信息和田管建议,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平台发布。三是鼓励扶持社会化服务。针对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较多,不少家庭无劳力投入田管的现状,广大农技人员扶持建立了农机、植保等专业服务组织,目前建成种子统供、肥料统配、病虫统防等服务站点360个,初步形成了社会化服务网络。(阜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11 fuyangx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