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阜阳之十一:阜阳“四·九”起义始末(未完待续)

发布:2009-4-21 11:58:55  来源:阜阳志  浏览次  编辑:晓宇

    民国17年(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皖北广泛开展军运、农运和工运工作。中共党员魏野畴在驻太和的国民革命军第10军杨虎城部任政治部主任,魏在10军中成立了中共杨军特委,同时也在驻阜阳第19军(1928年3月改编为第47军)高桂滋部,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至民国17年(1928年)初,10军内部已有党员280多人,19军教导团9个连和留守司令部特务连都有了党组织。

  中共阜阳支部,根据魏野畴指示,先后派周传业、周传鼎、李端甫、乔锦卿、刘宠光等党员深入农村、码头发展党员,建立工会和农民协会。阜阳周围行流集等乡已发展农协会员6万多人,并从中选拨5000多人成立农民赤卫队。

  这时,蒋介石令10军“清党”,杨虎城“礼送”魏野畴、南汉宸等党员出境,自己被迫赴日考察。

  魏野畴离开10军后,会同中共阜阳地下组织,于2月9日召开70多名党员干部紧急会议,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决定举行“皖北土地革命大暴动”,会议产生了中共皖北临时特委。魏野畴为书记。辖豫皖边区10多县县委。会议要求发展农协会员,开展抗捐、抗税、抗租、抗粮、抗债、抗差的“六抗”斗争。

  民国16年到17年,皖北各地蝗虫成灾,饥荒严重,很多地方有饥民抢粮吃大户的斗争。尤其在民国17年春,青黄不接,民不聊生,加以我党影响扩大,形成暴动趋势。3月25日,中共中央复信皖北特委指示:“本党现在策略是发展群众斗争,领导群众武装暴动,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

  4月8日,正当起义加紧准备时,10军代理中共特委书记宋树勋叛变告密。中共皖北特委决定立即起义。并成立皖北革命军事委会,魏野畴为总指挥,以高桂滋部教导团和留守司令部特务连为骨干,命行流、王官、插花、洄溜、北苗集和城关农协会员武装,连夜到阜阳汇合。城内由乔锦卿、周传业、周传鼎、刘宠光等组织工人、店员响应,4月9日凌晨点火为号,配合赤卫队占领阜阳,然后各县响应,建立豫皖平原根据地。教导团成立了两个敢死队,行流集编组5个赤卫大队3000名队员。切断了阜阳至太和电话,解除了行流地方武装。

  4月9日凌晨起义开始,敢死队长申明甫率起义部队在阜阳城内攻击了留守司令部,教导团四连占领了东门城楼,教导团副营长杜聿德指挥砸了团部,打死反动官兵30多人。因彻夜大雨,信号火未点着。城外集中的近万名农协会员和赤卫队员也因雨未能及时行动,以致阜阳城未能攻下。起义部队分两路向外线转移:魏野畴等率200多人向老集、杜聿德等率300多人向行流集、王官集挺进。

  4月9日上午,杜聿德率起义部队到王官集,召开了两万多人的工农兵起义誓师大会,成立了皖北苏维埃政府,李端甫、李烈飞分任正、副主席;成立了皖北工农红军,昌绍光、杜聿德分任正、副指挥。大会通过了《临时土地法》、《临时工会法》和《农民协会组织纲领》。并在周围宋湾、杨寨等村庄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

  4月11日,阜阳高部留守司令王守义纠集骑、步兵及地方民团数千人,围攻皖北工农红军,红军战士奋起反击,激战数日,终因众寡悬殊、弹尽援绝而失败。李端甫等率部分战士突围、昌绍光等80多名官兵壮烈牺牲,杜聿德等20多名官兵被俘后英勇就义,中共阜阳县委书记乔锦卿也被捕牺牲。转移到老集的另一支起义部队,于9日被地方武装包围缴械、魏野畴英勇牺牲。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11 fuyangx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