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加入的淮海经济区发展持续提速
淮海地区由苏北、鲁南、皖北、豫东20个地级市组成,在历史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基础上,1986年召开市长联席会议成立了横向联合的经济合作区。淮海经济区居全国经济东西结合和南北连接的枢纽地带,是沿海经济带和陆桥经济带的结合部,在全国经济总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6年,淮海经济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2006年,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共实现GDP136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增速在2005年14.8%的基础上,又提高了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84.6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604.6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426.0亿元,增长15.5%。人均GDP为11277元,比上年增加1736元。
淮海经济区抢抓资本转移的机遇,在招商引资、对外贸易上取得了新进展,开放型经济逐步发展。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205.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1%;外贸依存度为11.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6.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7%。
淮海经济区金融平稳运行。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987.0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3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6.7%;贷存比由上年的66.5%提高到66.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2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年末居民人均储蓄5969元,比上年增加860元。
工业化进程有所加快
淮海经济区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三驾马车拉动明显,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4?誜47.6?誜32.0,调整为19.0?誜48.5?誜32.5。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7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2.1%,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53.2亿元,比上年增长23.9%;规模以上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7.8%,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淮海经济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4942亿元,比上年增长2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6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7%;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8元,比上年增加584元。出口总额为127.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8%;出口依存度7.3%,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虽然淮海经济区整体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但是由于近几年大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因此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淮海经济区发展在加速,2006年各项主要指标增长速度都快于全国平均水平。GDP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10.7%,快4.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比全国快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比全国快5.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比全国快5.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全国12.5%快6.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全国16.6%快7.3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全国24.5%快2.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比全国13.7%快2.0个百分点;出口总额增速比全国27.2%快10.6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速比全国23.8%快11.3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增速比全国-4.1%快28.8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比全国22.9%快5.8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增速比全国快0.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增速比全国快2.0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速比全国快1.76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比全国12.1%快1.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比全国10.2%快1.9个百分点。
但经济总量仍有一定差距,除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个别指标外,淮海经济区其余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比全国少4696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6%,但比上年差距缩小了2.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少1477元,只相当于87.4%,但比上年差距缩小了2.9个百分点。淮海经济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7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6.9%。淮海经济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相对较低,城乡居民收入比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6。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淮海经济区经济外向度明显偏低,外贸依存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3.9个百分点,出口依存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8个百分点。
城市竞相发展
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平均人口622万人,城市间规模相差很大。经济实力基本自东到西由沿海至内地递减,且层次落差较明显,但近年来各城市形成了竞相发展的局面。
——经济总量济宁最大。济宁、徐州、临沂GDP超过1400亿元列前三位,盐城、泰安也达到千亿元。淮北和莱芜实现GDP最小,分别为225.7亿元、287.3亿元,这与其面积最小、人口最少有关。
——当年速度菏泽最快。GDP增速最快的菏泽达到17.1%,鲁南其他6市也都达到16%以上,随后的苏北5市在15%左右。增速最慢的市刚刚超过10%。
——人均GDP莱芜最高。莱芜人均GDP一直最高,2006年达到2.3万元以上;枣庄也首次突破2万元。最低的市刚过4000元,落差很大。
——财政收入徐州最多。徐州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9.6亿元,列第一位;济宁超过80亿元,列第二位。最少的市只有8亿元。
——工业生产济宁最高。济宁工业增加值741.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607亿元,均居第一;徐州、临沂工业增加值超过600亿元、规模以上超过500亿元,列二、三位。最少的市工业增加值不到60亿元、规模以上只有30多亿元。
——消费品零售临沂最多。临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4.7亿元,居第一,济宁、徐州超过460亿元紧随其后。而最少的市仅62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徐州最大。徐州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90.4亿元,列第一位;临沂列第二位。最少的市仅60多亿元。
——利用外资连云港最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连云港以3.46亿美元居第一;临沂、盐城、济宁紧随其后,也达到3亿美元以上。最低的市仅两千多万美元。
——进出口日照最高。日照、连云港作为淮海经济区仅有的两个海港城市,进出口总额最高,日照以39.15亿美元居各市之首,连云港以27.26亿美元居次席。最低的市仅4千多万美元。
——金融存款徐州最多。徐州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1193.7亿元,列第一位;济宁、临沂也超过1000亿元,列第二、三位。最少的市为233亿元。
——金融贷款临沂最多。临沂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813.9亿元列第一位,济宁659.1亿元列第二位,徐州、盐城超过500亿元。最少的市只128亿元。
——居民储蓄徐州最多。徐州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22.9亿元,列第一位;临沂、济宁、盐城超过600亿元,列第2-4位。最少的市为157亿元。
——农民收入盐城最高。盐城、莱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领先各市。最低的市仅2350元。
——市民收入徐州最高。徐州、盐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000元,领先各市。最低的市约8000多元。
(注:本文淮海经济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枣庄、济宁、泰安、日照、莱芜、临沂、菏泽、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开封、商丘、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