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一小街巷惊现明清古董 随意丢弃实在可惜
“在市人民医院南边一小巷内,有一块雕有图案的石头立在路边,从风化的程度来年,像是有些年代了,不知是不是文物?”9月21日一市民向记者反映。
小巷内有一个老物件
记者随后来到位于鹿祠街上一条不知名的小巷,沿巷子往西走20米左右,这块石头被埋在一户人家门前。
石头的上面部分是圆形的,像一个面鼓,直径约50公分,厚度约20公分,上面雕有像骐麟模样的兽类,还有树叶状的花纹。
因该户居民家没人,记者采访了附近的老人。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告诉记者,“那是老房子的东西,从前的老房子大门前都有这种东西。”
“这家人把它埋在墙根旁,是防止车辆撞到他的墙。”另一位老奶奶说,“这个东西埋在这里有好几年了,也不知道是从哪弄来的。”
老大爷猜测,可能是鹿家祠堂的东西,鹿家祠堂就在这北边一点,就是现在市医院急救中心旁边。
专家:是清代的石鼓
为搞清楚这件东西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有没有价值?记者请市博物馆副馆长杨玉彬前去查看。
“这像是一件清代的石鼓,安放在清代建筑大门外两侧,对称放置。”杨玉彬告诉记者。
为了得到更准确的鉴定,杨玉彬又请阜阳博物馆原馆长韩自强进一步鉴定。
韩馆长表示,“这件石构件是清代早期的石鼓,也有明代遗物的特征。”
杨玉彬告诉记者,石鼓的放置位置在清代建筑大门外两侧,对称放置,石鼓下部连着狭长的扁平底座,底座向门框下伸展的一端被琢成石臼,用于放置大门轴下端的卡槽,大门旋转开合,靠石臼承托。
石鼓两侧浅浮雕瑞兽、仙草、卷云纹,内涵与吉祥、长寿相关。明清时期,建筑门前的石鼓规格及其上面的雕刻纹,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有一定的规制,文官与武官门前的石鼓形制、风格有区别。
可能是王家祠堂中的东西
对这个清代石鼓的来历。韩自强认为,可能是王家祠堂中的东西。因为王家祠堂就距此不远,在民国时,那一带还都是古建筑群。杨玉彬认为,该石鼓是一件很不错的清代建筑石构件,是一件文物藏品。原来的位置不是在墙角,可能是原建筑早年被毁,石鼓被人拆下后移位了。
据了解,颍州王氏,向为一郡之巨族。其支脉繁盛,自明代以来高官辈出,云南布政使王之屏建祠于南城,街即因此命名,历代以来文风繁盛,进士、举人代不乏人。且与城内诸大族之家联姻颇多。逮至近代,王普娶长江巡阅使倪嗣冲之女为妻,素为大家。
王家祠堂在今迎春街,是明浙江按察使王谟的家祠。后人王道增、王之屏亦任布政使,直至民国一直名人辈出。
迎春街,原名王布政街、王家胡同,至今路口仍叫王街口。记者 方松高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