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出台

发布:2007-8-6 19:37:25  来源:阜阳日报  浏览次  编辑:晓宇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历史时期。五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共阜阳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拼搏,开拓奋进,促进了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推进“十一五”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奠定了基础。

  (一)“十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重大转折

  面对复杂多变的困难局面,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把风气搞正、把作风搞实、按规矩办事”三句话要求,攻坚克难、负重爬坡、奋力前行,实现了政治上由乱到治,再到人心思定、人心思发展的转变,经济上由连续下滑到止跌回升,再到两位数增长的转变,走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前期。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预计2005年,全市GDP总量突破300亿元,比2000年净增1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超过26亿元,剔除农业税减免因素,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

  (二)“十一五”时期我市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一多二大三低”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发展不快的问题仍很突出,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稳固,自主投资尤其是来自民间的投资不足,区域竞争和产业竞争日益激烈,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城镇化水平分别低于全省、全国6个和15个百分点;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比较突出;就业再就业压力仍然很大,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相当艰巨;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职能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现象还比较突出。同时,在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中,依然存在着观念不新、作风不实、效率不高等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自身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十一五”时期我市面临的机遇和优势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市实现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国内外产业升级和转移步伐的明显加快,阜阳铁路枢纽地位的确定,界阜蚌、阜亳、阜六、阜合、阜新等高速公路网的形成,使我市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阜阳电厂、刘庄煤矿、口孜煤矿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煤炭、劳动力等资源优势的进一步发挥,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将对加快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省委、省政府促进皖北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尤其是对阜阳“多帮少压”的政策,为加快发展创造了更加宽松的环境。同时,全市上下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和思崛起、谋跨越的浓厚氛围,为阜阳谋求加速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在皖北地区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预期目标和基本原则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为主题,实施工业强市、东向发展、创新推动、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提升“6611”工程,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改善人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努力把阜阳建设成为以优质安全农畜产品供应中心、加工制造业中心、现代商贸物流集散中心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全建设的新局面。

  “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市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主要经济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不再拉大、力争缩小,确保五年翻一番,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现价14%以上),2010年达到6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工业化率达到35%,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三二到二三一的跨越;招商引资五年累计突破500亿元,力争达到600亿元。设定上述目标,既体现了市委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要求,又体现了全市人民加快奋力崛起的意愿,也符合阜阳实际,经过积极努力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一)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把解放思想贯穿于跨越式发展的全过程。

  (三)必须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奋力组织工业突破。

  (四)必须坚持以大开放为主战略,强力推进招商引资。

  (五)必须坚持以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为支撑,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六)必须坚持以“6611”工程为载体,强力主攻重点项目建设。

  (七)必须坚持把全民创业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源泉,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八)必须坚持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突出抓好机关效能建设。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突破四大瓶颈制约,创造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

  突破思想观念制约。坚持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突破内陆经济观念,强化东向发展意识,加速融入“长三角”;突破无所作为、甘居落后的观念,强化事在人为、争先进位的意识;突破墨守成规的观念,强化敢闯敢试的创新意识;突破计划经济的观念,强化科学发展意识,努力探索出一条既有速度又有质量、既有即期效益又有中长期效益的快速发展路子。

  突破投资制约。坚持对外开放,全民招商,把利用市外资金作为投资主渠道。坚持内部挖潜,出台优惠政策,建立投资促进机制,建立各类扶持引导资金,最大限度地激活民间资本。坚持多轮驱动,培育和引进多元化金融企业,完善担保体系,提高银企合作水平,扩大信贷规模。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不断调整充实项目库,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支持。

  突破环境制约。严格执法,整治经济发展环境,从严从快查处职能部门不作为、乱作为和各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增进“两情”,改进“两风”,着力提高机关效能,加速推进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形成畅通无阻的“高效率”服务体系、亲商安民的“低成本”办事模式、政府和公众的“零障碍”沟通格局,依靠优化环境打造投资兴业的新优势。

  突破体制机制制约。进一步深化改革,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形成更具活力、更加有利于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着眼于理顺农村生产关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形成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着眼于盘活存量资产,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股份制经济。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适时启动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加强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提升六大经济支撑能力,构建跨越式发展的产业体系

  全力实施工业突破战略,构筑工业经济支撑。围绕建设区域性加工制造业中心,全力组织工业突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大开放促进、大转型推动战略,着力打造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医药、煤电、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等六个工业支柱,确保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以上。尽快培育和形成煤电、农副产品加工、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医药、林产品、高新技术、循环经济等九个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构筑农业产业化经济支撑。围绕建设区域性优质安全农畜产品供应中心,用先进物质技术装备农业,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突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治淮工程为重点,推进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建设养殖小区,扶持规模养殖户,推进养殖方式转变。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无公害畜产品产区,基本实现畜牧产业化经营。着力建设十个优势规模农产品基地,培育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名优农产品,把阜阳建成全国有影响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进位工程,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1个年销售收入20亿元、5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8个年销售收入5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筑商贸物流经济支撑。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业态先进、功能完备、多种资本组织形式竞相发展的商贸物流体系,打造辐射3000万人口的商贸服务圈,加速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集散中心的形成。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构筑非公有制经济支撑。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型、科技型、市场建设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型以及外向型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到2010年,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00亿元以上,占GDP总量70%左右,实现经济总量、投入规模、资产总量、运行质量和效益五个新突破,成为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劳动力就业、出口创汇和经济增长的主渠道。

  加快园区开发建设,构筑园区经济支撑。以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以各类园区为支撑,以扩大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努力把各类园区建成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综合配套能力较强的吸引外资的密集区,增强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到2010年,全市各类园区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生产总值200亿元,工业增加值150亿元,财政收入2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

  打造劳务品牌,构筑劳务经济支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创建劳务技能品牌和形象品牌,“十一五”期间新增劳动力转移50万人,努力把阜阳建成全国重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供应基地。到2010年,力争输出技能型劳动力达70%以上,农村新增适龄就业人口培训率达100%。

  (三)建设皖西北中心城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到2010年,阜城建成区面积由现在的50平方公里发展到70平方公里,人口由现在的50万发展到70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形成“三区四片”组团式布局结构。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实施政务中心西迁,建成市体育中心,建设园林景观、沿河景观和公共设施等关键性工程。加快建设与周边城市的快速通道,形成快捷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积极抓好水源地建设,加快推进“引淮济阜”工程,规划论证平原水库建设,建成市第三自来水厂。

  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县域内1/3左右人口聚集在县城的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好县城近期、中期、远期规划。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5%。

  打造颍河工业经济增长带和沿淮生态农业经济带。在强化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的同时,实施点轴开发,构建颍河经济增长带和淮河生态农业经济带,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着力壮大县域经济。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激发县域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承接中心城市辐射的功能,提高接受产业转移、参与产业分工、吸纳扩大就业的能力。以优势农产品规模基地为依托,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县域农业经济。

  (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加速东向对接。进一步消除与东部地区在观念、体制和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强化与东部地区核心经济层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产业、资源、劳动力等优势,积极参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分工,加快与东部地区在商品、流通、产权、人才、金融等方面的对接,加大农产品东进、劳务东输、能源东送的力度,全面提升与东部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加速融入长三角,形成互利双赢的开放格局。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实施东向对接、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主抓手,抢占产业转移的落地权和招商引资的制高点。重点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做强优势产业、存量资产重组、优势资源开发、优势项目建设、工业园区建设,认真组织小分队招商、以商引商、以外引外等招商推介活动,鼓励开展产业招商、集群招商、委托招商和网上招商。积极探索多元化利用外资方式,高度重视技术、智力引进工作。

  努力扩大对外贸易。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培育出口品牌,壮大出口基地,扩大出口规模。到2010年,形成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3—5家,超500万美元的企业20家,进出口总额突破2亿美元,力争在组织劳务国外输出、对外工程合作方面有重大突破。

  (五)加强基础工程建设,打造跨越式发展的坚实平台

  实施防洪保安工程。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目标,以确保防洪减灾、供水安全为重点,加快构建防洪减灾、供水保障、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农村水利发展和涉水事务管理五大体系,继续推进城市防洪保安工程和行蓄洪区安全建设,确保淮北大堤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阜城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实施平原洼地综合治理,开工建设沙颍河治理工程。

  实施综合交通工程。大力支持阜阳铁路枢纽扩建和京九、阜淮、青阜、漯阜铁路改造工程,建设漯阜铁路临泉支线和阜阳至六安铁路。加快亳阜六、阜淮合、阜蔡高速公路及连接线建设,改造105国道,形成“井”字型环城公路框架。加快国道、省道干线及农村公路的建设与改造,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建设颍上船闸、阜阳船闸、耿楼枢纽,扩建颍上港、阜南港、阜阳港、太和港,疏浚颍河航道,改善通航条件。积极开辟空中航线,努力提高阜阳机场通航能力。

  实施“信用阜阳”工程。以政府信用为先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监管,强化诚信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实施“生态阜阳”工程。全面实施《阜阳生态市建设规划》。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加强环境保护,加大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的治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严格控制地下水资源超采,切实解决地面沉降过快的问题。

  实施“数字阜阳”工程。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村信息化、基础数据库建设为主要内容,突出电子政务的先导作用,建成较为先进的数字阜阳主干通信网和网络数字处理中心。到2010年,城区互联网入户率达到60%,电子政务实现率达到80%。

  实施人才强市工程。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营造尊重知识、鼓励创新、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

  (六)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推进乡村规划和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抓好村庄布点规划和建设试点,稳步推进乡村区划调整,5000人左右规模的区域设立1个中心村、2—3个居民点;10万人、100平方公里左右规模的区域建好1个中心镇。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建立覆盖全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引导农民发展二三产业,拓展非农收入来源。加大扶贫开发和救助力度,改善贫困人口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20%以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水、节能、节材、节地为重点,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和示范推广工作,建设一批清洁生产企业,加快建设循环型工业生态区、农业生态区。

  全面厉行资源节约。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完善促进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建立资源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依法保护自然资源。实行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禁乱占、滥用耕地。加强资源开发管理,逐步形成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八)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阜阳

  加快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逐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巩固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整合现有中等专业学校资源,建立新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推动阜阳师范学院向综合性大学转型,高标准建设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创建阜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城乡群众性文化网络和图书馆、科技馆、档案馆、少年宫等公共设施建设。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并不断向农村倾斜。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农村卫生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医疗体制改革,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立健全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2010年全市人口控制在960万以内。

  扎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实施促进就业再就业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5万个。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加快福利社会化步伐。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险基金。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建设“平安阜阳”。加强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扎实推进基层政治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建设烈士纪念馆和烈士陵园。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

  四、扎实做好“十一五”开局年的各项工作

  (一)全力组织工业突破

  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加工制造业中心,进一步加大主攻工业力度,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突出发展煤电产业,进一步壮大以临泉化工、昊源化工为龙头的化工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巩固壮大烟酒、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开乐汽车、阜阳轴承和拖拉机制造为支撑,培育一批骨干机械制造企业;加快以华源纺织、太和纺织等优势企业为依托的纺织基地建设,引进一批医药生产企业落户阜阳,扩张华源药业、仁济药业、广生药业等医药企业规模。重点抓好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力争有5—7个亿元以上大项目入区建设,实际到位市外资金9亿元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30%以上。

  (二)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抓好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三)大力提升第三产业整体水平

  围绕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中心,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抓好专业市场和商业网点建设。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消费要求。

  (四)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和非公有制经济工作

  切实把招商引资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次会、半年一评比,加大奖惩力度。确保全年引进市外资金60亿元以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在资金、技术、人才、出口等方面的扶持,积极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新上项目向园区集中,向基础设施和公益性事业集中,不断优化结构,壮大总量。

  (五)强力推进“6611”工程建设

  明年初步安排“6611”工程项目204个,必须确保完成建设任务。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及早建成巨龙水泥、亳阜高速公路、临淮岗控制工程、蒙洼圈堤加固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阜六高速、合阜高速、颍上船闸等一批在建项目;开工建设淮北大堤加固、阜六铁路、阜蔡高速、漯阜铁路、临泉支线工程等项目;扎实做好阜阳电厂二期、刘庄电厂、阜阳煤化工程、平原洼地综合治理、“引淮济阜”工程和阜阳大学、城市体育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健全项目工作推进机制。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和全程服务制度,完善项目建设工作责任、督办落实和考核评估机制。完善项目储备机制。抓住国家投资由城建为主向农村建设转移的机遇,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项目的编制和衔接工作。同时,积极争取用地指标,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

  (六)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围绕建设皖西北中心城市,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水平。抓紧做好《阜阳城市总体规划》报批工作,高质量编制控制性详规和各专业规划。完成西三环、南三环及高速公路接线工程,积极筹建西三环泉河大桥,高标准延伸阜王南路、颍州南路。支持颍泉、颍东加快城区开发建设。完成人民西路、济河路、向阳北路、阜临路和双清路东段建设,疏通东城墙路,打通文德街,开工建设河滨路,高标准改造南二环、西二环和老阜颍路,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加快沟河塘治理进度,实施活水二期工程,进一步治理七里长沟,完成青颍公园改造和南城河滨水公园一期工程。加快城区供水管网工程和污水管网工程建设。

  (七)扎实做好财政金融工作

  围绕增收节支目标,加强财政金融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着力加强收入征管。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强政、银、企联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扎实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深入开展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切实维护金融秩序。

  (八)着力构建和谐阜阳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积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高度关注民生。高度重视社会事业。扎实推进“平安阜阳”建设。支持驻阜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进一步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九)切实加强政府效能建设

  各级政府务必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行政效能建设,不断提高施政水平。进一步振奋精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真正把政府应该管的事情管好,把政府不该管的事情坚决交给企业、市场和社会组织,切实做到从越位的地方退位,从错位的地方正位,从缺位的地方补位。下大力气优化发展环境。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

  “十一五”是我市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非常关键的时期。《纲要(草案)》描绘了阜阳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全面实现发展目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中共阜阳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凝心聚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11 fuyangx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