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自杀与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制度长期忽视对人性的培养
一个人读到博士,最后竟然自杀了,不停的有人跳出来说,是我国近二十年来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是博士制度导致对博士受到压力太大,再加上这个博士心里有问题,对家庭和父母不负责任,对这种看法我不敢苟同。这简直是与教育机关沆瀣一气,为教育制度推卸责任。我认为,博士自杀,根本就是教育制度一手造成的,现行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不改变,自杀的人还会更多,苟且活下来的,如果不是自己灵活,也有大多不成人样。
大家踏入小学之前,都是一样的活泼可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为啥在漫长的教育之后,毕业后只要换个地方换个思路,有n多机会时,会不断地有人自杀呢?
关键是因为这个教育的制度,是个吃人的制度,他制定了一系列标准或者方法,直到把人逼死。这种标准直接同而且主要只同你学习到的知识多寡、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知识的多寡相联系。
你只要不得不接受这个制度的标准,就有可能有两种死法,一种是无力符合这种标准,走投无路而被逼死,比如说那些成绩不好考不上学的孩子,死于学校、老师的侮辱或者家长的冷漠暴力;另一种接受了这种标准,被潜移默化地塑造成了自杀的胚子。而若以自己为本,不以教育制度的标准为唯一标准,生存下来的机会要大多了。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我看教育部根本没有搞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正着说,是把一个人当作一个人来培养,增加学生作为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反着说,就是要首先保证一个人在教育制度中的人性得以保持,最好会更自由,当知识和能力的增加可能会影响到这一点时,权衡的天平应当朝人性这边倾斜。
所谓教育“以人为本”,无非是这个意思,离开这个,什么素质教育,全是扯淡。离开了这个,知识就可能掩盖了人的本性,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只会逻辑思考的工具或者机器,为统治阶级完成目标的手段。
什么叫做培养人,什么叫做当作一个人来培养?美国有个心理学家写了一本书,叫做,成为人意味着什么,这个书名很好。我们都知道,美国还有个人,写了一篇文章,认为信息就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也就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我觉得这种定义适用于一切科学、社会文化知识。
也就是说,无论你的知识有多丰富,你的逻辑推理有多严密,你最后得到的结果也只是不确定性的减少而已,在知识和推理鞭长莫及的地方,无法根据知识和推理,在全部知识结果、或者说信息的基础之上,你仍需作出你自己的判断。
这一片区域就是和人性有关,就是人之成为人的关键所在,有人说这叫做直觉,我觉得直觉在心理学上定义的外延可能有比这种情形狭窄些。教育的努力方向,应当至少让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知识鞭长莫及的这个区域,,比普通人更能自由的做出判断,更清楚知识的界限,而不是正好相反。
或许有博士在学术上具有良好的直觉,但那种直觉也不过是以猜测的地位存在着,在学术界,只有被证实的东西才可以登上大雅之堂。
由于教育制度忽略了上述人性的保持和培养,将人性放到一个很低的地位,我们的同学们,在教育制度的引导和压迫下,成为了一个个制造知识的工具,作为人的主体地位渐渐丧失,逐渐成为逻辑推理的奴隶,这种推理的起点,或者是事业和学术成就,或者是名、或者是金钱和生活条件、或者是色、或者是荣誉。即使活着,活得也非常不堪。
所以说,教育将知识和推理放在了比人性更重要的位置,是教育吃人的根源。所谓应试教育,只不过是这种根源引起的一个表象而已。
什么叫做知识的主人?就是当一个人经过一连串自认为是严密的推理唯一的结果是自杀之后,他仍然有选择不自杀的权利和自由。(大家不要提出这些自杀者的作为推理基础的知识不完备推理不严密,才导致自杀,事实上,任何人只能基于他当时所知道的知识进行他认为严密的站得住脚的推理。)这才叫做主人,他当然可以采纳这种推理的结果,也可以不采纳,也可以修正一点点这种结果,这才叫做主人。否则,任由奴隶作出决定,主人只有执行,哪有这样的主仆关系呢?
有人说,你怎么知道他是听取了逻辑的结果,而不是自由的选择了自杀呢?我基于一个前提,就是说,经过千百万年的淘汰,剩下的基因都是相对生命力旺盛的基因,这些基因为了使自己延续下去,已经练就了无穷的法力。
人性本身是非常难于自杀的,所以我认为,如果某项基因本身会让你选择自杀,这样的基因应当在10的n次方年前被淘汰。一个经过了千万年残酷的自然选择生存斗争延续下来的基因,最后宿主竟然死于自杀,可见教育制度威力有多大?
有人说,死者可能死于一时的情绪偏差或者心理偏差,我想说的是,不要说一个是受教育制度多年的博士,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他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也会做推理的,只不过这种情绪干扰了他的推理而已,而不会影响到对推理结果的接受。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最后乌江自刎,李清照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时一个知识份子为另一个具有知识份子特性的人写的挽歌。听起来豪气冲天,但大家想想,项羽的自杀和文天祥被捕坚持到最后一刻被杀性质有多么大的不同啊,有这样的思想,可以想见李清照晚景非常凄惨。
小时候看书,书上说大多数文人墨客,都是为项羽扼腕叹息,倒是有一位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还是很有见地。可包羞忍耻就不是项羽拉,史书上说项羽神武盖世,才华横溢,不仅武艺超群,而且特别会打仗,但同时又刚愎自用,听不进谋士的意见。大家想想,特别会打仗和刚愎自用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是不是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是他自己的推理能力非常强,以致于影响听取别人的意见,甚至是自己成为自己推理的奴隶,根本无法听取别人的意见,最后将没将父老乡亲的孩子带回来和耻辱和无脸见江东父老联系在一起,自杀身亡?
自杀的博士,普遍有一个特点,就是一直在学校读书,成绩比较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下,人性一点点丧失,越来越像项羽。如果像刘邦这样的混混,不断地在社会上玩玩游戏,打打架,喝喝酒,交交朋友,时时刻刻保养自己的人性,关键时刻“迸发出人性的光辉”,最后很难会象项羽一样自杀的。
最后,我得出的结论就是,教育制度长期忽视对人性的培养,使博士们成为了制造知识的工具和知识、逻辑的奴隶,最终死于对知识和逻辑的言听计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