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麻糊哥”:卖麻糊20年没人收钱
这“麻糊哥”杨万里可不简单,他的麻糊摊子,货真价实是一方面,最特别的是,20多年来竟从来没人收钱,顾客自备零钱自己给,没有零钱下次给,凭着这股子实在劲和诚信劲,还有这总是飘着醇香的麻糊,杨万里的麻糊摊子从来都是围满了人,日子久了,倒成了阜阳东关巷子里的一道风景。
“三无”麻糊摊 自个端碗自个收钱
没有勺子、筷子,没有桌凳,没人收钱,附近的居民喜欢把“麻糊哥”的摊子叫做“三无”麻糊摊。自找位置,自备零钱,还得自己找碗端,刚过六点半,杨万里的麻糊摊就开始热闹了起来。这麻糊摊就是老杨的架子车,两个大铁桶几乎是全部家当,里面盛满了香喷喷的麻糊,老杨说到了八点桶就空了,想喝可得下次来早点。
“来一大碗”、“来两小碗带走”,阜阳人最喜欢一大早喝上一碗用花生、面筋熬出来的麻糊,对于阜阳东关巷子的居民来说,老杨的麻糊才最好喝。一个半小时里,老杨一直在忙着盛麻糊,旁边的一个桶盖就是钱箱和收银员,上面放满了硬币、纸币,有零钱的自个丢上去,十块二十的自己找钱,要是逢上一百的钞票,老杨干脆说:“下次来补上吧,不差钱。”
20多年来,老杨一直坚持着这个传统,却很少有人喝完不给钱,有人偶尔忘了给,以后绝对会自觉补上。“几年前,一个县城人,到市里面进货,来我这吃了碗麻糊,忘了给钱,一个月后他又进城进货,又把这一块钱给我送了过来,我说算了,但那人丢下钱就走了。”老杨憨厚地笑着说。
“我们都知道老杨的规矩,自备零钱呗,他卖的是诚信,对大家伙都很信任,俺们喝的是放心,对他保准也信任。”附近居民李大爷说,“整个一条街上也就爱喝他的麻糊,还香还稠,好喝着呢,最实在了。”
麻糊好喝没秘方 “麻糊哥”有一套生意经
除了东关巷子附近居民喜欢老杨的麻糊,有些远方食客还不惜起个大早,穿街走巷地赶来,就是为了喝上一碗香喷喷的老杨麻糊。家住西三环的王伟,每天去市中心上班都会骑车东拐西拐赶到这买麻糊:“老杨家的麻糊醇香浓稠,多跑上几里地过来买,也值!”酸辣适中,豆腐皮、海带丝、花生米一样也没少,还浓浓地飘着芝麻粒,老杨说,好多人喝上两碗才知足。
“你的麻糊做的这么好吃,是不是有什么秘方呢?”面对记者的询问,老杨憨憨地说:“哪有什么秘方啊!咱就是舍得下料,做的东西货真价实才会受欢迎。”记者在阜阳太平岗巷老杨家里还见识到了他熬麻糊的大锅,劈材生火,地锅熬制,旁边簸箕上还摆着拣好洗好的花生米,个大饱满。
47岁的老杨说,他做麻糊已经20多年了,一直坚持着个理,做人要实诚,做生意也要对得起人。等收拾好自己的摊子,老杨又帮着对面的油条包子铺收拾碗筷,“我们这巷子里的小吃店都是这样,谁家忙完了就想着帮着其他家,在一起做生意都好多年了,一条街上都当成了一家人。”老杨说,你看,在我这里买碗麻糊,附近的桌椅摊子你可以随便坐。
“老杨人实诚地很,做生意很实在,和大家都很合得来,每天都拉着个板车装着麻糊准时过来,家里面还有残疾妻子要照顾,为了家,还有孩子,这些年来一直风吹日打着坚持下来了。”问起老杨,附近的小吃铺老板都满心地说着佩服。
凌晨两点做麻糊 他是父亲更是丈夫
“麻糊哥”老杨每天早上两点就得起来做麻糊,辛苦自不用说,每天卖麻糊的收入,则是支撑全家4口人生活的主源。“我妻子患小儿麻痹症,没有劳动能力,儿子刚上小学,女儿才开始在附近的超市上班,做这个很累,但全家都指望着我做这个生活呢!”老杨说,收入也不多,但生活总有了奔头。
妻子李秀华说起丈夫,一个劲地说:“他对我好着呢,这么多年过来了都不嫌弃我。”老杨每天卖完麻糊总喜欢给妻子带回来几个包子、几块钱的大饼当早餐,中午晚上的饭也几乎都是老杨做。老杨说,自己的手艺就是孩子的外公教会的,我怎么也要对得起妻子,对得起孩子和这个家。
“那个时候家里没钱,上不起学,就早早辍学了。”20岁的女儿杨宁说,家里的电器都是亲戚给的,周围房子都盖新的了,就我家还是老房子,看我爸太累了,就想着赶紧工作减轻点负担。提起女儿,老杨满脸的愧疚,“今后不管怎样得把儿子供出来,好好让他上学。”老杨扭头看看11岁的儿子说。
“好在大家喜欢吃我做的麻糊,每天虽辛苦一点,但卖得也快,忙半天,下午半天不耽误做家务、照顾家里。”说这话时,老杨一脸的满足和幸福。邻居都说,老杨可是个好父亲好丈夫。
问起将来,“想着能有个门面,那样卖麻糊就方便多了,当然还会保持着不收钱的传统,大家都习惯了呢。”老杨满脸的憧憬。(潘书培 万方威)
记者手记:
在这个存在信任危机的社会,“麻糊哥”老杨20多年来没人收钱的麻糊摊,不免让人倍感温情和感动。那不只是一碗醇香浓厚的麻糊,更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体现,就像“油条哥”诚信经营一样,卖的是良心,承担的是责任。如果说这只是阜阳平民市井生活的一幕,倒不如说这是人们良好的人文风气的延续,是我们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