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08年三季度工业企业景气变化情况及走势简析
一、工业企业景气指数走势简述
调查资料显示:三季度全市工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28.73,与上季度基本持平,与上年同期比下降8.75点,继续保持在“中度景气”区间内。其中,42.83%的企业对综合生产经营状况评价“良好”,而认为“不佳”的为14.10%;
工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0.04,比上季上升3.26点,与上年同期比上升6.86点。其中,37.49%的企业家对当前本行业总体运行状况感到“乐观”,而认为“不乐观”的为7.45%。表明:企业家们对经济形势总体看好,但对自身行业发展前景持谨慎态度,预计下季度信心指数会降到127.6。
二、本季度工业企业运行主要特点
1、原材料价格连续走高(8月份,全市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7.0%)和人工成本增加,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三季度工业企业生产成本景气指数和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景气指数本季度均处于最不景气区间,仅为49.77和34.38,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6.0点和17.75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企业只有提高产品出厂价格来维持盈利空间。数据显示:8月份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涨幅继续加大,同比指数达到8.0%。
2、企业资金流转紧张,生存困难。今年来,企业经营成本在物价的拉动下不断攀升,占用的资金量增多,许多企业都受到了资金流转紧张的困扰。三季度,工业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为90.40,较上季度下降2.7点,处于不景气区间。从企业规模看,中小型工业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为73.33,大型工业企业为122.20,两者之间差距甚大。一方面是企业贷款难、资金紧张,尤其是中小型工业企业受资信程度限制难以从银行贷款。三季度,全市的工业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84.12,较上季度下降4.24点,一直处在不景气区间运行,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仅为68.89点;另一方面是货款无法及时回笼,流动资金得不到保障,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一些企业反映: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加大,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希望政府多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协助。今年能源及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企业成本压力增大,对企业盈利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
3、订单减少,企业生产总量逐步下降。订货指数是企业生产经营前置环节中最为重要同时也是对经济具有先导意义的指标。三季度,产品订货景气指数为120.85,比上季下降10.54点。生产总量景气指数为136.06,比上季度下降6.97点。产品订货景气指数和生产总量景气指数均表现出“回落”的趋势。
4、企业固定投资加大。三季度全市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为139.25,反映投资“良好”的比例为48.8%,仅有9.5%的企业反映投资“偏差”。数据显示:1-8 月份全市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23837万元,同比增长 41.3%。作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维持适当的投资强度,尤其是自主创新投入,对于长远发展和区域竞争力意义深远。
5、管理水平、人才问题制约企业发展。在生产经营问题的调查中,部分企业反映目前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管理有待加强”、“缺乏专业人才”,企业管理水平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微观管理和技术基础低下。人才缺乏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企业职工文化素质低,缺乏经营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人才,致使许多企业沿袭着陈旧的管理方法,难以引进和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造成企业活力不足,经济效益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
6、三季度,全市工业企业设备利用率88.98%,处于正常状态。
三、几点建议:
1、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抑制物价涨幅,各级有关部门应加大对能源原材料供应的协调和管理,加强对基础原料价格的监控,合理调配资源,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防止原材料价格突然性的暴涨,尽量使中小企业少受冲击。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要加强经营管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加强科技创新,积极采取节能降耗措施,改进生产工艺,严格操作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并努力控制生产成本,尽最大限度地谋求利润空间。
2、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具有经营优势的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一是除了企业要主动与金融部门联系沟通、争取支持外,希望金融部门要主动到企业调查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和资金需求情况,为企业融资出主意想办法,以构建银企平台。二是政府应建立专项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全市企业的信贷支持,采取灵活多样的放贷方式积极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三是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完善信用评价制度。四是大力整治“三角债”现象。企业自身要树立“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政府也要出台相关的法律制度,规范销售市场,打击恶意拖欠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
3、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政府要积极引导部分企业进行联合经营,在设备、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优化组合,提高全市工业企业竞争能力。对没有发展前景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淘汰,对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对企业的科研开发力度,增强品牌意识,利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