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战略推动发展彰显阜阳独特魅力
发布:2012-11-2 10:59:49 来源:转载 浏览次 编辑:佚名
着力打造一张张极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名片;文化惠民工程让老百姓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规模以上工业文化企业、文化个体户数均居全省第一,文化产业正成为经济“硬支撑”……近年来,我市把文化建设作为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动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城市实力、活力、竞争力日益彰显,努力走出了一条具有阜阳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文化强市之路。
致力于开放、包容、创新、争先、奋进、实干,注重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与传承,推出了一个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特色文化品牌,“文化阜阳”正成为阜阳的崭新标记
“我曾经是你教过五年的一名学生,今年我考上了大学,虽然成绩不是太好,但因为你几年的教育,我学到了怎么用知识去改变命运,怎样去感恩……”
今年暑假,临泉县城关镇希望小学校长任影收到的一条手机短信,让她泪流满面,感动了很长一段时间。
从1999年创办乡村小学开始,任影在轮椅上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如今,她的学生已开始陆续走进大学校园,身残志坚的任影烙在他们身上的痕迹,仍然没有被时间抹去。任影因为身患类风湿疾病,双手畸形,身体瘫痪,但她自强不息创办希望小学,为农家贫困孩子撑起了一片天,先后获得全国最美乡村教师、2011年度全国三农人物奉献奖和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
放眼颍淮大地,道德建设硕果累累。近年来,我市已先后有53人入选“中国好人榜”,居全省地级市前列 ;2人当选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2人获提名奖,居全国地级市之首;63个志愿者和组织当选江淮志愿服务优秀典型,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他们的感人事迹不仅在阜阳大地广为传扬,有的在全国也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宣传阜阳、推介阜阳的一张张靓丽名片。
阜阳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出阜阳人务实奋进、大气包容的优良品格。近年来,在致力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我市重视人文传统和时代精神的融合与传承,通过保护、挖掘、利用独特丰富的人文资源,打造出一张张极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名片,充分展示出阜阳的独特魅力,也塑造出众多“阜阳好人”,凝聚起加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近日,一篇理论文章在网上迅速窜红。9月12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刊发了由我市理论工作者耿玲、李涛、燕少红撰写的《农民工精神的时代内涵》一文。这是阜阳也是全国范围内对农民工精神的首次概括。随后,新华网、人民网等全国各大网站纷纷转载,求是理论网把它列为重要文章,入选9月份“名站热文榜”第一名。9月17日,《光明日报》又在1版及9版一个整版,介绍了阜阳新时代的农民工。
而在此前,以我市农民工为原型的长篇小说《农民工》被列入全国农家书屋配送书目;由我市投资拍摄、反映阜阳农民工精神的电影《农民工》被中宣部推荐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十部国产影片之一,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农民工精神,已成为阜阳城市精神的一大标志。
与此相应的,是阜阳城市精神——王家坝精神。温家宝总理概括提炼出“王家坝精神”后,我市在京举办了“王家坝精神”高端论坛,结集出版了《创业者之歌》和《王家坝精神》文集,编印了《王家坝》系列丛书。今年,由市委宣传部、黄山书社共同投资拍摄的电影《王家坝》在全国放映,引起了强烈反响。
阜阳,正叫响一个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精神文化品牌。
而凭借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阜阳及所辖县市还获得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中国柳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杂技马戏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陶瓷炼制技术之乡等荣誉。今年,我市又被授予“中国书法城”称号,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省辖市。目前,全市普查登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15大类208项,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剧和曲艺、民间杂技等。剪纸、彩陶、花鼓灯等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始终把文化重心倾向基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近日,记者在颍泉区行流镇牛寨村村委会农家书屋看到:20平方米的屋子里坐了30多名正在看书的农民,书柜上分门别类地存放了上千册图书。据介绍,自书屋建成以来,这里就成了村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课堂”。
而在镇综合文化站,因集合了文化科技培训室、公共电子阅览室、留守儿童活动室,更是受到群众的欢迎。站长王标告诉记者,“一年要接待5万人次,农闲时节人尤其多。”
据了解,2008年,我市启动农家书屋建设,目前已建成1900多家,实现“村村有农家书屋”的目标。同时,扎实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目前已建成158个,基本实现了乡镇全覆盖。这些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服务场所,让“文化阜阳”的基础扎得更牢。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市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柱、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实现了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完成了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等项目,开工建设了市体育中心项目、书法广场项目等一片文化工程。
市有关部门还积极作为,把平台搭到群众家门口,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活动,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不久前,颍东区在火车站广场举办民间艺术展演,49岁的吕建东带着他的插花民间艺术团31名演员,表演了舞龙、旱船、赶犟驴等拿手好戏,引得围观群众大声喝彩。
插花镇历史文化悠久,民间艺术精彩纷呈。吕建东的插花民间艺术团将当地农村流传的龙灯舞、赶犟驴、旱船、小车灯、花挑、高跷等节目继承下来,经常在农村组织演出活动,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其中,龙灯舞、赶犟驴等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插花民间艺术团一样,颍东区袁寨镇爱华艺术团也是农民自发组成的一个文艺团体,近年来在当地文化活动中十分活跃。“我们的花挑子、小车灯都是传统民间艺术节目,农民群众十分喜爱,接到的演出邀请多得排不过来。”艺术团负责人王勤、蒋建敏告诉记者,艺术团现有20多名演员,都是袁寨镇居民,大家凑在一起演出,在自娱自乐的同时,也给别人带去了欢乐。
不断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的文化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的文化惠民工程,红红火火的群众文化活动,在日新月异的颍淮大地上奏响了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精彩乐章。
记者从市委宣传部了解到,下一步我市还将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推进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目前,市级“三馆一院”已纳入“十二五”规划,农民文化家园、文艺演出院线、电影院线、有线电视网、书报刊发行网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也将有序推进。
规模以上工业文化企业、文化个体户数均居全省第一,印刷包装、黄岗柳编、太和发艺品、阜南文具、界首渔具等文化产业园区和重大项目正加快实施,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阜阳经济发展的“硬支撑”
在阜南县工业园,安徽港源家居工艺品公司的工地上人来车往,生产厂房、办公楼、职工宿舍已陆续封顶。这是华宇工艺品公司与客商合作新建的项目。看着建设中的新厂区,华宇公司董事长王文忠高兴地说,“今年华宇公司预计可实现出口2000万美元。港源家居投产后,每年还将新增4000万美元出口额。”
作为黄岗柳编产业的龙头企业,华宇公司正迅速做大。今年,华宇公司可以说是喜事一桩接着一桩:被商务部认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美洲华宇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登陆美国……以华宇公司为代表的黄岗柳编产业,正大步走向国际市场。
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出台支持、激励文化产业的政策,加快发展主导文化产业,培育多维视听等新兴文化业态,着力发展壮大阜南柳编、太和书画、临泉杂技、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阜阳剪纸等文化产业,努力打造一批文化知名品牌和文化产业基地。
随着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文化市场不断繁荣,为我市由传统文化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文化企业达55家,占全省14.28%(全省386家),居全省首位;阜南柳编全年产值11亿元,是全省文化产业工艺品类单项最高产值;全市文化个体户数居全省第一;全市文化产品出口额超2亿美元。文化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各县市区在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加快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重大项目推进力度。目前,全市各地正在加快建设阜阳印刷包装、黄岗柳编、太和发艺品、阜南文具、界首渔具等五大文化产业园。其中,阜阳印刷包装产业园在原有规划2390亩基础上,又新增扩规2000亩;黄岗柳编产业园规划面积4100多亩。两园区已分别申报省级印刷包装产业园和省级文化产业园。
另外,太和书画艺术、颍州文化创意、颍泉欧苏文化、颍上管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已纳入总体规划。据介绍,截至目前,全市有21个项目进入《2012年安徽省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册》,19个文化产业项目分别进入2012年省“861行动计划”项目库和“6611”工程项目库;去年以来8个项目参加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签约仪式,目前项目落地率达到75%。
未来几年,我市将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化景区、文化特色街区、主题公园、城市文化综合体、文化生产加工贸易区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2012年8月,市委四届四次全会就文化强市作出了决定,并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若干意见》以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五个配套文件,提出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到“十二五”末,全市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处于全省前列,部分行业和领域在全省领先,特色文化品牌在全国有影响的奋斗目标。
随着文化强市政策的大力施行,文化正在成为推动阜阳发展的战略支撑点。文化阜阳,正展现更加靓丽的个性和魅力。
记者 冯启俊
|